天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
天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15%。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根据查询相关 *** 息显示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天津市2021年教师高级一级职称比例为百分之15。
职称评审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的专业技术人员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职称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2021天津基层土建高级职称通过率
2021天津基层土建高级职称通过率35%。职称评审每年竞争大,高级职称这种含金量大的评审之路更是艰难。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得知截止到2022年12月4日2021天津基层土建高级职称通过率要是通过机构申报通过率控制在35%。
教师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提到职称,就是教师心头的痛。一部分网友觉得职称制度不合理,要求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一段时间也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存在即为合理,教师的职称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但在评聘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
首先,谈一下老师在评定高级职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级职称指标问题
很多网友都认为,高级职称指标是按比例确定固定不变的,按照比例核算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四舍五入的过程中就有讲究。比如,以一所中学为例,在校老师156人,高级指标应为总人数的20%,那就是31.2人,而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28人,那么今年的高级职称名额可以是3人,也可以是4人。到底是3人还是4人?是由人事局对学校进行核编确定,这其中的道理不用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我细说了吧。
二、高级职称材料准备问题
高级职称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有些材料要提前几年准备。比如课题研究,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课题研究分为校本课题和普教课题,评定高级职称需要有普教课题研究结题证书,而完成普教课题需要的时间较长,一些老师为了评职称,通常用校本课题的结题证书充当相关证明材料,以求蒙混过关。
评定高级职称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优秀证明,老师评优的过程也很有讲究。很多学校都没有公开老师的评优情况,基本上由校长说了算。有的老师的教学业绩不怎么样,但处于评职称的边缘上,按照民主测评,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评上优秀。但由于他和校长走得很近,校长为了他评高级职称的需要,可以把他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优秀教师,校长也会很低调的处理这类事,以至于普通老师都不知道是哪些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如果没有从事该工作岗位以来的优秀教师证明,老师是不可能评上高级职称的,还有许多问题不一一细说。
其次,谈一谈高级职称的聘用问题
目前,没有实行竞聘上岗制的学校,老师一旦被评上高级职称,就意味着高枕无忧,意味着有较少的工作量而享有较高的待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工作量较少,有的老师以各种理由离开教育教学之一线,也有不少高级老师在从事后勤工作,这完全违背了评定高级职称的初衷。高级职称老师本应在学校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现实的情况刚好相反。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总体来说,高级职称教师没有多大追求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混到退休。
老师的职称和岗位并不匹配,这是引起老师间矛盾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级职称老师的工资是按职称计发,哪怕高级职称教师不上课,到学校里守大门,他的工资还是按专业技术岗位发放,而真正从事高级岗位工作的老师是一级教师或者初级教师,他们的工资待遇较低,这也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
解决 ***
针对高级职称教师评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一是 要让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高级职称评审条件,学校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高级职称评定条件,每年的要求可能不一样,学校领导要组织老师学习高级职称相关评审条件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对职称感到失望的老师,更要加强学习。不然,出现有名额,差相关评审条件就后悔晚矣。
二是 对职称和岗位进行考核,凡是岗位和职称不匹配的情况,工资按照现有岗位计划,逐步规范岗位和职称相匹配的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可以在同级别内降低老师的技术岗位等级,这样才能让教师职称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教师职称早已背离了设置的初衷,已演变成乱象之源。为了晋升职称,使教师不得不准备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准备工作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为了满足晋升条件,使部分教师对荣誉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为了晋升职称,使绝大多数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了能够晋升职称,使部分教师不惜牺牲人格尊严,设法拉近与领导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如果没有职称级别之间悬殊的待遇,也就不存在这些乌烟瘴气。教师职称制度已使同工同酬成为笑谈。
教师的更高追求应该就是能评上高级职称吧,做不到校长不要紧,但高级职称不能不评。
要解决高级职称的聘评问题,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我作为过来人,应该有一定的小经验,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评高级职称,各地情况大不相同,即使同一地方以前跟现在也不同,以我市为例,评高级职称受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从外因上来说,每年教育局要给学校核定高级职位数,高级一般分为5、6、7三档,除了总量上核定高级职位数外,还给每个档位核定职位数,也就是说,即使5档、6档有空缺职位,只要7档没有空缺,那今年就是没有指标,没有指标就是一个老师都没资格去评。
有的学校原来高级教师比较多,会出现好几年都没有高级指标,只能等老师自然退休空出名额来才行,有的学校原来高级教师比较少,那每年都会有名额,现实情况是教师可以合理流动,为了评高级职称而流动是老师轮岗的主要原因。
从内因上来说,教师评高级无非就是从任职年限、学历、教学、教育、教科研论文等方面来打分,如以本科为例,任职年限是评上中级以后满5年,教学方面就是至少有一次大循环或者两次小循环,教育方面就是班主任满5年,中级后至少做满2年,或者中级后做满3年,论文方面就是至少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的论文一篇以及市级刊物上发表二篇;或者是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本专业的论文一篇以及市级刊物上发表一篇以及市级获二等奖以上一篇;总共3篇论文。论文一关基本可以绝杀90%的老师。
即使你过五关斩六将,能评上高级仍然很难,举例:一是教育局今年没有名额核给你,大家歇手,要是教育局一共核给学校一个7级档名额,但有4个老师符合申报条件,那上面的基本条件基本作废,这时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尤其在荣誉等加分项目,如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老师、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年终考核优等竞争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在专技方面,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方面也是你争我夺。荣誉方面再绝杀90%的老师。只要淘汰其他三个,你才会胜出!
从教育局名额的核定,到两个绝杀,可以说老师在评高级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说到底,还是当地的财政乏力,要是名额放开,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晋升高级,那就好了。
职称评定制度不改不行了,而且要大刀阔斧地改,有实效地改。教师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教学工作态度,育人效率为主导。学校必须回归培养学生为阵地,老师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设定考核办法。防犯腐败,防止人员权力操控和外来权力的干扰,要有处罚措施。评审到基层到一线,讲课评课放在重点位置,改变闭门造车。
在高级职称评聘的过程中,学校的氛围一言难尽。僧多粮少,徒呼奈何?
在教师高级职称的评聘过程中,除了那些文件中规定要达到的论文、上课、荣誉证书……笔者认为最让人意难平的是标准难统一问题。
笔者所指的标准指的是同一年参评人员的水平不一。
记得有一年,本人参评,当年共有七位语文老师竞争,只有我是一线班主任,其它的全是副校级以上的领导,结果可想而知,我落败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课堂教学打分低,幼稚的我很想知道我的课到底哪些不足,准备来年再参评的。于是,去问了相关领导……哈哈……想想都可笑。
又一年,我的一位朋友参评,想不到,当年全区只有一位语文老师参评,结果可想而知,她晋级了高级职称。连她自己也说,她运气好,呵呵……
当然,我并不感叹我的落败,只是觉得,在评聘过程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因素,让老师们感觉很多的不公平,也让老师们感到,职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而却与收入挂勾,这才是影响教育心态的最主要的原因。
医院里,名医是医治疑难杂症,而学校里高级职称的不在一线教学的却越来越多,即使几个在一线教学的,都想着要教年级里好管理,成绩优秀的班级,而那些较为落后的班级,却扔给一些年轻老师管理。这无疑也大大打击了年轻老师的工作热情。
因此,建议高级职称的老师就应该勇挑重担,专门去管理学校里难管理的班级,面对教育中出现的棘手事件积极参与解决,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高工资。
教师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教师高级职称评聘,我们这个地方是分开的。也就是说评聘分开。怎么分?″评”是“评”“聘”是“聘”,先评后聘。
怎么评?
从前评高级职称我们这里归省里管。每年评职称之前,省里的文件就下到市里,市里再根据省里的文件精神制定市级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办法下发到县里,县里的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再做出本县的教师职称评审细则,发给各县属学校和乡镇教育 体育 办公室。
这两年,职称评审权利下放,高级职称由市里评审,初、中级职称都由县里评审了。
高级职称无论由省里评,还是市里评,县里每年所做的之一步工作就是先让各学校把自己教师的职称结构填表上报。包括有多少高级,多少中级,多少初级;哪些人该评高级,哪些人该评中级,哪些人该定初级;哪些人该聘高级,哪些人该聘中级等等。这个事情一般都是由县教体局人事科和县人社局专技科来做。统计完这些,两家就根据教师编制数量和应有的高、中、初级岗位数算出本年度这个单位该分给几个高、中级参评指标。当然不是实指标,因为只是参评,评上评不上就另说了。
参评人员由基层产生
指标分到各学校,学校又根据县里的条条框框加入自己学校的东西。这一步很容易出问题。哪位老师有什么材料,学校一般都有统计,什么材料多少分值由学校定,想倾向谁,谁的材料分值就定的高。考核优秀每年给3分可以,给5分也可以。职称晋级是老师们最敏感的问题,稍有不慎老师之间、老师和领导之间就会产生矛盾,给职称评审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负面影响。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关健的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成立评审小组的同时,成立监督小组,监督小组由前勤、后勤、党员、群众组成,组长更好由书记担任。所有程序公开,所有材料公开,所有结果公开。公示之后,皆无异议由学校统一上报。
参评材料上报
准备参评材料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工作,几乎每年都有翻工现象。针对这个问题,学校派专人负责,做到上情下达,协助参评者整理、打印材料,签字、盖章等等。让老师们感到遇事有人帮,工作起来心情愉快,相信集体,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评审不用跑关系
评审阶段是老师们心情最不平静的阶段,对评审过程的公正性有时持怀疑态度,认为里面肯定有猫腻。从前吧,老师们总想着托个关系会过的顺当些,现在呢?领导们为了避嫌,进一步处理好这一问题,市里、县里都采取了利用第三方评审,效果还真不错。
怎么聘?
我们这里的聘有一定难度。有的评上了几年了,就是没法聘。为什么?没岗位呀!有的学校要等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有退休的,才能递补上。有的学校年轻老师多一些,原有的高级少一些,这样的评上高级两年后才能聘上,工资才能兑现。这算是最快的。有的老师几年聘不上,有时也发牢骚,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就由领导解释呗!反正是地方政策性的问题,人人都一样。也许县里领导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高级聘上之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级职称终于聘上了,工资也兑现了。有的老师就满足了,没有了原有的动力,没有了原有的工作 *** ,认为该歇歇了。有的也不愿上讲台了,调到二线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什么职什么岗,什么待遇什么岗!这样免得中级、初级的老师有意见。心理平衡了,才能心平气和了,才能团结一致,共创教育美好未来!
谢谢!
只要有人为因素 就是无解 因为校长才是评聘关键因素 是不是这样 大家可以讨论
高级职称评聘过程中会出现:
一,教学成绩很优秀的反而没有上,可能缺乏一些其他资料啊,比如各种奖项啊,论文奖啊,甚至是优质课奖,因为他们心思放在抓成绩上了。
二,评聘过程中的程序搞混,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操作。
三,教龄到了,可是教学业绩欠缺,别的方面准备齐全。
四,别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学历不够。等等都可以成为评聘高级职称的拦路虎。
总之,评聘之前要把相关的资料都准备好。缺一不可。
不给学生上课的校长能评高级教师职称吗?
校长不上课,照样评高级。
主任不上课,照样评高级。
领导不上课,照样评高级。
就是现在关于学校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的状况的一种描述,可以说是非常的流行。我也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这种情况,到底有多少地方有这种情况?
在我的认知中,在我的所见所闻中,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
也许是我们这里的师资比较紧张,我们这里从校长到实习老师,从教务处主任到总务处主任,都是上课的,而且都是骨干教师。
他们的教学水平很高,深得学生和老师的信赖。
在我们这里,大部分的高级老师,中级老师都可能是领导,因为领导是少数,老师是多数。这些老师同样奋斗在教学的之一线,不管是40多岁的还是即将退休的,没有不上课的,而且是正常开始,甚至超课时。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地方会有领导不上课的,而且还是高级老师。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相当少。现在的教育改革也过了很多年,没有一定的上课能力,就不可能把书教好,不能把书教好,就不会有成绩。没有成绩就很难当上领导,哪怕是小组长,那就更不可能爬到中层领导或校长那个位置了。
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欢迎评论。
我们以前学校的校长评中级的时候还带了一个班,由于事务繁忙,连教案都是同年级同学科老师编写的,平时考试命题阅卷啥的基本都由他们代劳了。那时候评职称需要手写教案和听课记录,那阵子我们校长可算是吃了苦,加班加点抄了一个星期才抄完。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老实了,完全可以找个字写得不错的老师代为誊抄嘛,反正职评材料又没有严格到要搞笔迹鉴定的程度!
到了评高级的时候,我们乡中学已经并入镇中学,我们校长很牛,把镇中校长挤走了,自己当了老大。可能是校长当得年数多了,驾轻就熟,书是一天不教,驭人却越发有手段了。手底下一帮子人服服帖帖,唯命是从。校长评高级的所有材料都是别的老师主动请缨代为完成的。我印象中只有一节考评课是他自个儿去上的,因为这玩意儿实在不能代上了。不过,教案、课件都是别人提供的,事前倒是借班演练过数回,毕竟多年不上课,手生了。
我们校长教育局熟人多,考评课自然没什么差池,顺利过关。但没想到,当年只一个指标,同校另一名平时看上去很忠厚的老师也要申报,被校方组织的打分出线给打出局了,该老师竟然一发狠,不仅到校长室当面破口大骂了,还实名举报校长材料造假了。于是,之一年,我们校长心想的事儿没能成。
当校长的毕竟更有大局观,胸怀更宽广,本事大,来年从上面争到了两个指标,非但不怪罪举报人,去市里活动还一并考虑了他,两个人携手晋级,据说一笑泯恩仇了。
故事讲完,该说两句苍白无力的道理了。之一,校长负责制下,校长作为一把手,除非是圣人,怎么可能不近水楼台先得月?怎么破解这个监督难题?
第二,校长日常事务繁重,确实少有精力从事教学,一旦退出行政岗位,没有职称傍身,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怎么破解这个晋升难题?
第三,能否聘任职业校长,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一心一意搞教学,不要搞什么行政化,搞教而优则仕?
有更好的看法,欢迎赐教!
我不是校长也不是教师,来谈谈一点看法:
1.校长是学校老师的带头人,必须是优秀教师并评上了高级教师才能提拔当校长,真正实现内行领导内行,实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学校内的行政管理工作,调协内外关系。规模大的学校校长肯定没有时间到之一线上课,规模小的学校,行政事务小,可以 *** 上小量的课。
3.没有教师高级职称的外行不能当校长,这是领导者的问题。
高级教师是专业技术职称,只有上课的老师,才能评高级教师,这是职称评审条件上明确规定的。按照这个规定,不上课的校长,不能评审高级教师。
但是,事实上,校长都评上了高级教师,同等条件下,还往往比普通老师更先一步评上高级教师。于是,有人开骂,校长以权谋私,职称腐败!其实,并不是以权谋私就能解释这种现象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校长,都曾经是优秀的教师,他们评上职称无可厚非。但是,为何一些优秀教师,当了校长后,就不想上课了呢,就逃避上课了呢?
其实,这样说,是不公平的,并非校长不想上课,逃避上课,而是校长身不由己,在当今的体制下,校长要对接的关系,真的是千万条,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不得不维护好,否则,学校真的不好办。
我的一个同事,一直在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后来被推到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的位置上,他就任时,发誓一定不离开课堂。但是,在咬牙坚持了一年后,还是遗憾地走下了讲台。不是因为他不想上课了不喜欢上课了,而是他于心不忍,因为他这样上课,就是对学生不负责,繁杂的事务,总是令他耽误学生的课程。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校长毕竟是教师的一员,怎么可能不评职称呢?那么,校长只好曲线处理一下。事实上,凡是评上职称的校长,是没有一个不上课的。一是象征性地任几节课,也就符合评审要求了,二是名义上代课,真正上课的,是另外的教师。
校长没上课评职称,老师有意见,校长如果不评职称,作为曾经的优秀老师,校长也不会心服口服。其实,这是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这种现象,只有不断推进校长职业化,校长工资跟职称无关,只跟校长的职级挂钩,那时候,校长也就不会去跟教师抢职称了。
不上课了,评高级教师职称干啥?!
完全脱离讲台的校长没有资格去凭专业技术职称。
不教书了,脱产了,就去拿管理岗位工资嘛。
这也是目前职称评审中的乱象,为何得不到纠正。
理论上讲是不能的,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校长都评上了高级职称。这不能完全说是以权谋私,职称制度本身不完善、未实行校长职业化是主要原因。
教师职称是对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认定,校长没有从事一线教学,就无法对其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评价。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教研有硬性要求,必须有相关材料佐证。未带课的校长要评高级职称,只能造假。
评上了高级职称,还需要聘任岗位。也就是说,评的哪个学科的高级教师,就必须聘任哪个学科的岗位。但校长根本没带课,却聘上了某学科的岗位,这显然不符合规定。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不但是校长,包括很多中层干部,评上高级职称后,都千方百计不带主课。这也是最令一线教师气愤的事。
浙江省最新的教师职称制度修补了这方面的漏洞——将岗位聘任与县管校聘相结合,高级职称有可能低聘,如果没有岗位,则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高级职称也只是一个“虚衔”。
其次是未实行校长职业化,校长个人的职业发展一般只能走教师职称系列。平心而论,大多数校长本身就是教师中的佼佼者,如果一直在教学岗位上,评高级职称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但做行政后,却不是公务员,如果要守规矩,就丧失了职业发展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校长也是不太公平的。当然,这是在不考虑任何灰色收入的前提下。
校长职业化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即,可以建立与教师职称体系平行的管理岗位等级体系,校长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走这条通道。但与一般事业单位管理岗不同,校长职业根据等级和考核成绩不同,其岗位工资差距可以拉到很大。这一方面可以激励校长努力工作,一方面又可以保障校长失去职务后,仍有一个类似教师职称的、能体现其专业能力的级别。
总结起来一句话,校长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各行其道,但殊途同归。
按照原则,不上课的老师,哪怕是校长,也没有评上高级教师职称的资格,因为职称评聘的方案中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的规定。就算天津高职职称评审乱象你是校长也不例外。但是,那些不给学生上课的校长就真的评不上高级教师的职称吗?
能当上校长,一般情况下,连眼睫毛都是空的,区区工作量这一“绊脚石”就让他们无可奈何了吗?有些校长的处事能力相当稳妥,比如给自己一周安排了寥寥几节课“应酬一下”,或者干脆找个代课老师过来,工作量挂在校长名下。比如代课教师一周的工作量是18节,那么校长的“工作量”(在我们这边)就可以翻倍,变成36节。试问:一周教学工作量36节的校长,能评不上高级职称吗?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与校长搭档,与校长带同一个班级。在十年前的时候,我觉得和校长带同一个班级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情,因为校长上课的时候,往往上到一半,教育局的人或者学区里的人就要过来检查工作,所以只能让我把他剩下的课包下来,校长要忙着“接客”。近年来就好多了,校长开始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对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不甚在意。甚至在今年,我们学校的老校长果断辞掉校长一职,心无旁骛投身数学教学中去。
可以说,校长也是很辛苦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拿我们学校的新校长来说,他不仅要每周亲自上很多节课,而且每天还有很多任务要求他去完成。一次,新校长把他校长群的信息拿给我们看,哇塞!短短一个小时上百条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每一条消息都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在几点几分之前要把某种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否则会……
在我们这边,职称评聘的过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地区教师职称评聘的名额非常有限,哪怕是坚守在教育教学之一线的基层校长用出“洪荒之力”,想评上高级职称,也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整体上看,校长源于一线的优秀教师。那些懂得“灵活变通”的校长,自然是优先评上高级职称的不二人选。在很多地区,校长是职称评聘的“裁判员”,而当校长这一“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时候,到底谁更容易评上高级职称?不言自明。
不给学生上课的校长,能否评上高级教师职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古之牛人苏麟的名言虽然只有14个字,但足以精准地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这么现实!你赞同吗?
一个工厂,只有生产线上的工人等行吗?那么多管理人员能不要吗?让生产线上的工人兼着管理岗位能行吗?如果学校里只有代课的老师,那些管理工作谁干?让管理人员和一线老师代一样的课,管理人员缺心眼吗?
不在教学一线任课的校长,要在"三味"所在省市,那是不可能评上高级职称的。不仅评不上,而且申报资格都没有。否则的话,就是弄虚作假。弄虚作假了,有可能校长职位都难保。
或许,有人会说,校长手中有权,自己掌握着公章,虽然没任课,弄个任课的证明材料,那不是很容易很简单的事吗?
不错,校长弄个证明材料确实很容易,但公示这关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或许,有人又会说,公示不就是个形式吗?谁敢揭穿校长的假象呢?
如果老师要这么想,那"三味"也只能对老师们讲一句了:
你还是放弃评职称的奢求吧,因为你根本就不配!
守不住自己起码的权益之人,也没资格讲别人如何不公正公平 。
当然,各地市或许对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不一样。如果文件中对参评者的工作量要求没有明确规定,那么,校长即使不任课,而参与高级职称评审,也是合理合法,无可厚非。
“三味"学校有一位副校长,原来一直是带班上课的,2018年上半年,因县均衡发展工作需要,被借调局均衡发展办工作,在2018年职称审报时,丧失了申报机会,现一直还在为此后悔不已呢。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