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人物之史学名家微子启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国学人物之史学名家微子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微子启
姓名: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启
籍贯:宋国(今河南商丘)
简评:宋国始祖,“殷三仁”之一
生 平
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称微子开。微子启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之一代国君,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相传微子启为华姓、花姓、宋姓、墨姓的`先祖,《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
关于微子的身世, 也即微子与纣的关系, 典籍所载有如下三种说法:
(1)纣之同母庶兄。《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用法若此, 不若无法。 ”
(2)纣之异母庶兄。《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又《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司马迁谓“启母贱……辛母正后”, 故知二人不同母。
(3) 纣之叔父。《孟子·告子上》:“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纣为兄之子, 则微子为纣叔父。
如今多采信第二种说法,即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史载其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微子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约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即今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始祖。
微子寿终后,在宋国(今商丘)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于微山上,后微山塌陷,山顶成为微山岛,附近成为微山湖,微山岛上有微子墓。
微子肉袒请罪
武王灭商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武王军营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武王请罪。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史料记载
从先秦至西汉初年的典籍来看,关于宋国的历史叙述散见于《尚书》、《诗经》、《春秋》及其传记和诸子论说等等,而对微子启以及宋国历史沿革的介绍,则详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1、《尚书·商书·微子第十七》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小师。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又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2、《论语·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3、《水经注疏·卷八》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又《地形志》,留县有微山、微子冢。《隋志》,留县有微山。《元和志》,山上有微子冢,去沛县六十五里。《通典》,沛县微山,微子葬处。又《续汉志》薄县刘《注》,西有微子冢。梁玉绳从之。而《寰宇记》云,聊城县有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地形志》则谓壶关县有微子城。《路史·国名纪》微,本扶风之郿县,纣徙畿内,则不在聊城。今故城在潞。徐氏《史记测议》主此说,岂城与冢不同地欤。〕
4、《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国自微子启封国,至宋康王为齐国所灭,前后历经777年(BC1063-BC286),35任君主:宋微子 → 微仲 → 宋公稽 → 宋丁公 → 宋湣公 → 宋炀公 → 宋厉公 → 宋僖公 → 宋惠公 → 宋哀公 → 宋戴公 → 宋武公 → 宋宣公 → 宋穆公 → 宋殇公 → 宋庄公 → 宋闵公 → 子游 → 宋桓公 → 宋襄公 → 宋成公 → 公弟御 → 宋昭公 → 宋文公 → 宋共公 → 宋平公 → 宋元公 → 宋景公 → 启 → 宋昭公 → 宋悼公 → 宋休公 → 宋桓侯 → 宋剔成君 → 宋康王。宋国自西周以至战国的历史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有详细的叙述。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 *** 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九国,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对曰“在昔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强,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庶徵:曰雨,曰阳,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月曰时母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犇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覸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母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尔,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杀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杀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执郑之祭仲,要以立突为郑君。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
十年夏,宋伐鲁,战于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犇萧,公子御说犇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犇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于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阨,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亲晋,以有德于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于长丘。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于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于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
四年春,郑命楚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楚复释之。
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三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共公九年,华元善楚将子重,又善晋将栾书,两盟晋楚。十三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犇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母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楚平王太子建来犇,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 *** 曼立。
景公十六年,鲁阳虎来奔,已复去。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晋,宋伐曹,晋不救,遂灭曹有之。三十六年,齐田常弑简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褍秦,褍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犇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单1980以后的名单
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审核,并报经分党组同意,2007年批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共1141人。名单如下:
北京(31人):
梁治国 杨 雍 孔繁敬 徐正德 张文甫 吴正前 姜守垣 白 锐 冯立松 李毅强
孟淑英 *** 霍建国 魏元祥 赵一唐 杜征麟 陈东昱 周晓陆 史丽薇 冷万里
汪 良 李建春 李长泉 李永忠 陈 友 黄吴怀 陈 明 张振生 赵远强 张孝勇
王金凯
上海(8人):
舒文扬 王 曦 张勤贤 彭烨峰 郭光裕 杜 赟 徐秋林 郑继波
天津(8人):
李德福 李绍臣 罗远智 黄 震 崔永明 崔大顺 卞建军 卞金龙
重庆(15人):
兰 娥 郑启超 龚 文 马大德 李 永 李宇平 李秀娟 陈白羽 颜以琳 羊 炯
舒自勤 游文中 余恢毅 傅胜德 傅应明
河北(57人):
马耀信 檀小光 张 卓 韩玉臣 高 飞 刘剑馗 徐建设 马 军 刘国强 王素芬
郭 阳 丁建强 扬胜宝 赵鸿昌 侯 猛 谢 军 王羲吾 齐 含 张 征 张僳华
林槐森 张占军 丁志勇 李峥嵘 刘晓霞 孙宏伟 陈瑞谦 陶殿甲 王 涛 赵慧琳
高国胜 郭亚林 刘景义 李泽成 刘俊坡 王志海 曹旭军 冯子平 杨国骏 李 勇
杨晓亮 赵 毅 王 鹏 孙英力 杨 波 马恒建 白振军 刘京文 许元庆 戴启和
孙占峰 寇学臣 周泓舟 张葆冬 周红日 杨学德 梁海书
山西(16人):
马俊青 姜红光 许 锐 薛珠峰 黄进明 张云岗 郑景昉 高银寿 郭秋林 李星元
原旭东 张明智 李克仁 张根虎 孙忠良 薛俊明
内蒙古(12人):
赵 龙 张金富 张彩锋 乔 雁 包星光 贺贵玺 耿泽峰 石月晨 云光中 刘世荣
胡 忠 连 辑
辽宁(44人):
黄海林 石 岱 李晓光 刘冠军 马云鹏 张洪祥 栾 波 李 晖 王运泽 李业明
孙福生 孙旭东 叶国俊 李 葵 赵静良 刘 欣 孙万民 孙万军 王云龙 赵文生
马 琳 熊 东 孙克顺 白 翎 孟令全 刘长华 厉 冬 熊洁英 李德刚 曲 坚
孙胜连 李 杰 刘 杰 张本平 宋世全 王 伟 辛 宏 王鹏江 郭兴文 郭庆雪
宋开强 班 军 于连胜 李宝权
吉林(14人):
曲志刚 邢日祥 李嘉国 胡 鑫 李惠斌 赵 驰 刘素娣 傅春来 李世忠 张志明
李升国 曲庆波 王忠仁 王云坤
黑龙江(43人):
曹文武 李 丹 李 慧 闫冬雪 杜延平 程晓海 高成山 王 伟 刘恒毅 周少清
宋 雷 张 靓 王官平 许 晨 张永昌 孙丽华 杨小林 黄 明 郑长华 张新蕾
金泽珊 仲伟迅 周润天 赵 峰 刘 成 宋治中 邹 权 高月玲 单宝山 于亚非
石正君 魏景春 贾梦强 李义清 吴金龙 吴庆东 阮殿龙 张志良 常树林 何树岭
忽培元 寇 铁 杨俊文
江苏(103人):
冯怀根 刘东芹 胡光灿 朱友舟 郑必厚 杨宏敏 释奚白 李志勤 王建强 诸培弘
孙玉杰 武传国 武宝民 王建伟 程 伟 庞现军 许 达 盛诗澜 陈小新 陈 晖
杨伯芳 陆振永 惠聪颖 孙立志 张根喜 陈巧令 马正君 卢海洲 戚散花 陈 清
刘 洪 郑长安 陈 捷 郭向东 管敬泽 蒋雪莲 宋 咏 陈 峰 潘 云 秦 健
方建明 金艳平 谢 燕 邵 宁 姚光义 范永江 任贵书 侍少华 郭家高 蔡 宁
王 静 韩建明 刘仲明 陈 建 张方举 祁 斌 汪 超 叶华洲 吴建华 冯 勇
张建祥 刘 保 张一冰 姜苏海 李德会 陈一农 黄志强 徐于群 徐 杰 吴宏亮
吴健华 王润松 李世晋 顾晓燕 李耀中 肖公文 顾冬成 刘长云 邓瑞清 韩满陵
朱洪林 赵昌智 詹从俊 姜忠明 周亚贤 赵宏武 许能俊 孙志勇 刘家骏 高俊源
王 浩 刘 瑞 周泽波 张 峰 史永元 汪洋舟 吴丽明 尤靖希 翟天鹏 居丽琴
林 尔 赵永贤 王亦农
浙江(101人)
楼金辉 叶慧敏 邱红日 刘宜珍 贺东祥 程文波 徐国强 陈养绿 黄建水 方林华
田一峰 费秋华 戴世成 胡迪权 袁建初 徐 清 吴战堡 王 昕 何玉峰 徐 强
施华峰 钱林江 张扬明 方艳艳 余久一 谢利疆 王琼瑶 邱朝剑 巴利平 楼秋华
王泽玖 邓志春 林晓林 张 斌 周扬辉 张兴南 肖 慧 郭志民 周 芳 陈 伟
刘去非 李卫宁 王北苏 陈良敏 任永江 林光进 江国华 方圣旺 夏军寅 陈心昌
仇雪峰 倪朔野 金锡强 陈 伟 唐欢军 贝立新 陈建邦 张哲民 蒋雪峰 牟重辉
陈永明 王 坚 梁世鲍 吴相撑 吴志仲 刘建平 郑蕾蕾 曹建平 杨益豹 吕郁芳
何 军 陈迎平 李 军 宋汉光 司燕飞 朱乒乓 张一兵 周 红 吕燮强 张宝仙
俞者新 吕永生 陈红兵 张 球 濮乾远 马青原 傅振余 徐轰轰 梁培先 计渺生
张 伟 周跃飞 林书杰 方钢军 周春梅 杜安才 徐志坚 王雪虹 潘荣昌 谈月明
朱希望
安徽(30人):
王 涛 杨文浏 刘跟弟 薛晓东 刘来保 陈耕夫 陶 勇 张兵民 杨继乾 邵 晨
石海松 方衡仓 周继中 王 盛 卢 火 蔡登高 唐 亮 梁颖州 陈士恒 侯辉玉
张 玉 单桂体 刘兴贵 汪 洋 齐 飞 欧阳兵 罗宏祥 李士杰 余焰炉 田唯谦
福建(39人)
柯少岩 王期红 王文贤 邱玲华 刘顺华 许贻群 林玉梅 许海泉 卢克锋 朱金镑
游民戈 叶韶霖 黄水运 郑建松 王渊明 张国仁 林绍挺 邓 颢 张栋华 张 煌
黄志农 林丹红 黄鸿琼 张 军 王 冰 王毅霖 谢 健 陈玉富 徐良夫 宋玉荣
苏宝星 罗方华 陈祥耀 陈文贵 沈 岩 林公武 吴运农 李多宽 卓继辉
江西(11人):
曹卫民 曹端阳 朱德有 傅爱萍 何 流 刘建中 徐顺炉 马于强 张建华 王建民
张锦裳
山东(120人):
陈忠洲 孙增杰 王吉臣 姜言山 范学刚 薛昭东 谭晓昌 魏泮玮 石汝祥 丁兆德
许晓斌 李 瑜 张俊庆 张启勇 曲 伟 田连谟 宋占涛 李延庆 董国越 迟志邦
崔旭球 卞 涛 王美盛 乔德忠 彭作飚 刘慧慧 张荣磊 孙绪山 蔡卫东 毕世明
王开英 朱仕明 程爱忠 陈希龙 张广才 刘 铁 李晓光 徐 永 徐建民 高永旺
王 禾 杨守华 孙希民 刘国良 张伯祥 朱茂刚 闫 台 孙启新 杨 键 倪和军
沈维进 姚 磊 赵远方 孙光祥 李新君 李晓君 陈祥生 张景新 关 璇 胡振国
宋 刚 马 伟 张 欣 韩明东 徐华志 李 钧 霍春晓 李方振 王振刚 马剑畅
刘从明 李学敏 李令唐 陈文轩 张庆年 陈同龙 陈关瑞 荆得村 鲁世杰 李岩选
王锦元 李学山 张继民 殷 涛 段惠子 李 峰 吴宝华 朱本群 杭士友 梁嗣斌
赵钧波 崔传富 张 颖 高 波 缪九永 徐立成 郭少俐 王安慧 张维柱 张红霞
李再孝 何贤德 刘振东 刘光亮 钱栋廷 马斗进 李泓池 王尧忠 张 勇 张光兴
靳 永 李宗玮 苏晓敏 吴泽浩 杨炳云 朱树松 于钦彦 张铁军 王奎鑫 潘盛国
河南(135人):
杨文杰 徐荣双 谢安钧 常平安 张 良 樊利杰 白立献 芦 荻 陈培站 胡巨成
刘启红 娄红卫 薛明辉 李国昌 钟海涛 郑志刚 仵红泉 戴建波 陈玉莲 孟建军
李文敬 王秋人 于长海 孙永风 孟钦峰 刘炜东 刘东亮 赵心田 李振东 王梦笔
王延成 梁世同 薛文法 李勇山 王 岗 黄修珠 郭丛斌 齐保欣 山岳顶 李孝正
郭鸿光 杨换欣 马发喜 柴新胜 卫钢民 王永森 王怀阳 刘灿辉 张耀军 王木铎
刘 根 高雅轩 叶 文 王志立 郭爱德 王小平 李永成 刘海清 李毓采 常文艺
杜庆安 赵广付 李青林 胡玉忠 王了之 毋 立 逯国平 李玉军 周永刚 黄 镛
段 凯 郭体忠 张 睿 陈 卓 刘新泽 沈 淦 张学汉 高志民 李 峰 苏国强
孙文兴 刘昕居 梅 萍 李 炜 贾 光 李 林 王继涛 张燕凌 杨 城 张 倩
王根发 张志军 王文杰 孔令广 谷庆礼 赵永争 刘颖峰 黄竞天 张际春 彭 彤
袁景林 葛慎林 张 澍 班文生 张志本 赵 伟 梁吉超 高 源 李红普 亢 凡
曲书锋 冀 燕 王学峰 高 昂 穆海华 李贵阳 祝喜群 于建国 周 毅 穆仁先
李东明 韩 涛 阎勇宏 李 岩 高军红 李向军 耿书香 韩明伦 马 奔 柳青凯
王旭升 计承江 李文慧 张明坤 张传君
湖北(28人):
李铭鸿 吴永斌 朱宇华 胡定云 黄文泉 张 晖 陆舍无 廖光荣 杨 苹 彭金淋
刘 刚 李国光 卢方祥 闵 鸣 王 荣 杨豪良 肖 毅 张 波 田耕之 孙文平
杨 勇 秦龙志 吴 岚 徐士庆 熊 伟 李俊杰 叶金生 熊 毅
湖南(32人):
郭 晶 夏碧波 孙业华 曹 辉 文 佐 李逸峰 邓元喜 田晓华 贺子文 胡春香
吴 萍 刘 戈 谭安辉 晏 云 吕启琼 李建人 易 俊 林彰龙 张青渠 姜儒振
刘 明 孔小平 何朝阳 万应均 文承保 刘鸣泰 陈东久 王 宏 康博文 夏鹏程
罗成琰 贺长安
广东(60人):
*** 操军凛 邹敏德 区福林 柯振海 陈 捷 朱燕霓 王宪荣 曾纪升 许集厚
李文填 熊绍庚 吴豪新 李辉良 魏育贤 龙锦营 李武耀 吕 凡 邵跃晰 郑南贞
唐昌明 倪恩广 何明霖 黄华文 刘乃明 观鹏程 郑元坚 邢宪铭 许子韩 黄 丹
余立宗 林秋宏 魏有永 胡锦秋 赖智豪 刘桂发 王 河 颜奕端 钟振强 卢志东
张耀文 冯少华 童志雄 黄舜生 林元解 林兆华 冯才权 涂乃光 庞罗养 朱桂明
罗春喜 骆培华 杜国志 周汉标 *** 程 陈福坤 陈广权 钟春锋 高荣明 陈汉群
广西(10人):
黄家城 蒙麓舟 谭念宗 何泓延 余乐军 吕维诚 李忠连 黄文斌 苏洪强 覃日飞
海南(6人):
王国秀 谭 骏 林道飞 卓剑文 吴书生 邹世全
四川(20人):
文维义 张军文 曾家碧 杨 波 李在兵 杨 帆 严壁垒 钟宣秋 于 江 方 晓 赵恒源
王 杰 蒲 剑 王 洪 张家兴 李光斌 周永生 杨仁鸣 吕世正 高远歧
贵州(12人):
秦良静 侯兴平 谢安辉 岑 岚 熊志凌 吴 勇 安天富 尹开桂 邓 扬 熊华禹
谢贵新 黑卫平
云南(9人):
王子荣 尹宝元 谢美春 乔 明 尹文鸿 段 冰 朱从凯 周康林 李坤生
*** (10人):
杨双举 巩同梁 陆运良 刘光轩 冯启双 田中鹤 王剑箫 高延鸿 乌金群培 次仁顿珠
陕西(28人):
孙 彧 淡高武 张延风 魏明义 张 逸 李 惠 谷衍舟 唐永平 符 浩 刘建设
张锦华 杨小琪 刘树勋 韩春涛 李杰民 钟 镝 刘小民 宋江安 王 强 吴川淮
徐伟聪 张 琴 牟君诚 王亚兵 郭连生 封海洪 张建林 周一波
甘肃(35人):
马成吉 尚 墨 秦文亮 石庆云 张文颖 杨田盛 王炳文 王怀罡 包孝祖 张克锋
杨剑锋 林绪有 穆 钧 马识途 刘建国 包步洲 金希明 贾得梅 李 岩 翟相永
韦 巍 王 飞 刘明明 李鼎峰 郑国斌 李 靖 赵志强 杨周全 杨顺林 任继军
黎 明 安 石 张 机 冯树林 吴延富
青海(6人):
李炳筑 徐小江 劳建中 谢全胜 李其象 高海源
宁夏(3人):
周建设 齐国旺 汪象华
新疆(5人):
陈永全 徐忠新 吴景秋 任生举 周 静
中直(45人):
蔡永胜 杜世金 丁雪峰 江熙汉 张 玮 何汉卿 杨 菲 钟 成 刘学思 方 鸣
梁 江 程大利 胡基魁 林 涛 李斌权 楼建军 尹燕琦 黄天萤 周 惠 罗美富
官景辉 钱卫清 田滋茂 高昌礼 李培贞 吾如仪 崔承顺 蔡安季 林 军 何东君
胡 珍 白煜章 李宝光 蒋 巍 夏 潮 陈龙发 郭志鸿 李 牧 谢模乾 陈晓光
黄树贤 张龙之 *** 朱 军 孙盛军
兵团(1人):
王振堂
石油(9人):
黄 震 姚捍东 李 勇 田建民 郝凤先 陈一耕 白景峰 周凤国 宋玉林
总政(35人):
李金兰 郭孟祥 顾庆生 周 霞 季乐胜 武传国 任福安 王 然 刘开华 常秀林
张家益 陈光池 李国舟 徐 健 崔景山 许金学 张岳永 郭得河 王文杰 路运忠
朱永清 黄 彬 赵兴发 柯杨稳 温晋让 蒲荣祥 常生荣 尹 亮 翟充民 毕启亮
孙守礼 柴绍良 董文久 任福安 高正石
沈姓男孩名字大全 姓沈好听的男孩名字
沈姓男孩名字大全
1.沈泽傲
2.沈石碧
3.沈妮泥
4.沈润毅
5.沈楠济
6.沈丽圆
7.沈炎光
8.沈阳微
9.沈晋枝
10.沈万忠
11.沈辕谚
12.沈锋轩
13.沈维径
14.沈励皓
15.沈钟锦
16.沈东勋
17.沈禹好
18.沈术山
19.沈伯柯
20.沈宇颍
21.沈珈辰
22.沈幽志
23.沈金炯
24.沈泰延
25.沈阳德
26.沈励凯
27.沈湫沁
28.沈宜万
29.沈楷东
30.沈子易
31.沈晴渊
32.沈益应
33.沈木丕
34.沈辉涛
35.沈朋庭
36.沈满烨
37.沈皓宏
38.沈闰恒
39.沈恋鹦
40.沈峻弛
41.沈沁萦
42.沈亚尧
43.沈瑾朋
44.沈会芊
45.沈克讯
46.沈楷仁
47.沈伯瀚
48.沈定彤
49.沈昌运
50.沈敬维
51.沈巨桁
52.沈桦谦
53.沈安炎
54.沈佳朝
55.沈娈霏
56.沈葛展
57.沈维大
58.沈书瑞
59.沈宇霜
60.沈新洲
61.沈川峰
62.沈红栖
63.沈震域
64.沈伯伦
65.沈官巧
66.沈笔涵
67.沈玉晨
68.沈佑昊
69.沈空段
70.沈弘清
71.沈仡璁
72.沈昌炫
73.沈王芹
74.沈绮栏
75.沈冠辰
76.沈德尧
77.沈叶秉
78.沈彪挺
79.沈敬丰
80.沈霆楠
81.沈甫膻
82.沈伯丰
83.沈春宇
84.沈曦凤
85.沈玛萱
86.沈景瑞
87.沈睿洪
88.沈维爽
89.沈木铿
90.沈浩罕
91.沈守元
92.沈翰信
93.沈贤明
94.沈葛潋
95.沈种海
96.沈鼎宁
97.沈凌通
98.沈雪丁
99.沈承谦
100.沈茜芯
101.沈卫彦
102.沈琦烨
103.沈灿桦
104.沈琪超
105.沈闽晗
106.沈馨琦
107.沈汉鸣
108.沈英楼
109.沈阅宇
110.沈渝嘉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开者天津沈克维职称,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天津沈克维职称,不明, *** 於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九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天津沈克维职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1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天津沈克维职称我祖遂陈於上,纣沈湎於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於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1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彊,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庶徵:曰雨,曰阳,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月日时毋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1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於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後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弑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於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执郑之祭仲,要以立突为郑君。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
十年夏,宋伐鲁,战於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奔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於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於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1於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於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於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亲晋,以有德於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於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於长丘。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於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於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
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楚复释之。
十六年,楚使过宋,宋有前仇,执楚使。九月,楚庄王围宋。十七年,楚以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
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
共公十年,华元善楚将子重,又善晋将栾书,两盟晋楚。十三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於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围弑其君自立,为灵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
元公三年,楚公子弃疾弑灵王,自立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楚平王太子建来奔,见诸华氏相攻乱,建去如郑。十五年,元公为鲁昭公避季氏居外,为之求入鲁,行道卒,子景 *** 曼立。
景公十六年,鲁阳虎来奔,已复去。二十五年,孔子过宋,宋司马桓魋恶之,欲杀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晋,宋伐曹,晋不救,遂灭曹有之。三十六年,齐田常弑简公。
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1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孙也。昭公父公孙纠,纠父公子褍秦,褍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杀昭公父纠,故昭公怨杀太子而自立。
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败奔齐,偃自立为宋君。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於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告齐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录
1、北 京
李从众(书法创作)苏志敏(书法创作)
杨广杰(书法创作)王金福(书法创作)
臧新义(书法理论)陈 思(书法理论)
于嘉祥(书法理论)程秉洲(书法理论)
2、天 津
于连军(书法创作)赵春利(书法创作)
刘光智(书法创作)王继超(书法理论)
3、河 北
周成智(书法创作)马立宽(书法创作)
刘 海(书法创作)郝 峥(书法创作)
禹中秋(书法理论)回金华(书法创作)
彭福运(书法创作)祝晓亮(书法创作)
田文彦(书法创作)赵建伟(书法创作)
吴建国(书法创作)王晨辉(书法创作)
冯秀芳(书法创作)孙有声(书法创作)
魏庆峰(书法创作)张 甫(书法创作)
田景文(书法创作)郭 容(书法创作)
王有舵(书法教育)张顺兵(书法理论)
陈士广(书法理论)
4、山 西
王彩龙(书法创作)任继云(书法创作)
赵眉才(书法创作)赵 毅(书法创作)
张国斌(书法创作)段尧刚(书法创作)
陈 彬(书法创作)李毅华(书法理论)
曹亚彬(书法理论)韩瑞龙(书法理论)
5、内蒙古
张九芬(书法创作)乔海英(书法创作)
高 龙(书法创作)亚中跃(书法创作)
仲继飞(书法创作)李文彪(书法创作)
韩守银(书法教育)
扩展资料
中国书协新会员审批程序
一、申报程序
1、各团体会员于每年2月底前,将新会员申报材料报送中国书协组联部。
2、组联部将与入会条件相关展览目录印发各团体会员,供报送时参考。
3、所有申报人材料必须通过团体会员报送,报送时需附名单并加盖公章,非团体会员报送的申请人不予受理。
4、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 *** 、武警及石油、金融、铁路、电力、煤矿、职工、公安各系统申报人不再经各省申报,须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及各所属行业书协申报。
5、各团体会员应严格把关,对申报新会员个人相关信息、艺术经历、参展信息进行录入、打印表格(表格需加盖团体会员公章),同时申报表格电子版发至邮箱:zgsxhygl@126.com。
6、各团体会员每年只申报一次,过时不再补报。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家协会官网-会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