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资料
名人姓名鉴海云职称天津:郑板桥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出生年代:1693-1765
名人职称:“扬州八怪”之一
名人国家:中国(清朝)
相关介绍:
郑燮鉴海云职称天津,字克柔鉴海云职称天津,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鉴海云职称天津;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
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
个村子大。上任的之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
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
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
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
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独子,他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
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
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
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
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
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
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
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
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
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
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
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
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
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
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
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
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工诗、词,善书、画 。
诗词不屑作熟语 。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
间亦以画法行之 。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
为“扬州八怪”之一 。
卒年七十三 。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扬州画舫录、国(清)朝画徵续录、桐阴论画、墨林今话、墨林韵语、随园诗话》 。
郑板桥词集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
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
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
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
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烟软梨
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鉴海云职称天津?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
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江上征帆,
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马
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
莲, *** 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
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细雨饧
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淮水
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老蔓藏
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 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
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
夜游词, *** 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鸦噪松
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青
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孝陵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翁仲衣
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蛋
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十
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燕子衔
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国
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 *** 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2012年的糖球会什么时候开
活动时间鉴海云职称天津:
2012年2月7日至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
佛教万字(吉祥海云)是从何而来?
卍,和佛经的翻译、佛教的流传有关,大体说是魏晋以来的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卍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卍在梵文里,音室利蹉洛刹曩,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六引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说:“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巧慧和多权数的武则天,先是崇道,后来抑道崇佛。她这样做是有原由的。武则天由唐太宗的才人,变为唐高宗的昭仪,在宫廷斗争中不择手段,击败王皇后和萧淑妃而成为皇后鉴海云职称天津;她诛杀李唐皇族,进而改唐为周做鉴海云职称天津了皇帝;她任用酷吏,以暴政慑伏臣民,她的所作所为,用儒家思想是难以解释的。而道是李唐王族认了亲的,崇道就不能背叛李唐,那就只有走崇佛的路了。垂拱四年(688),武承嗣伪造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瑞石,唆使人上表称瑞石出于洛水。同年又有人伪造刻有“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预言)”,“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的瑞石,声称得之于汜水,以此暗示武则天称帝是佛的意志。天授元年(690),“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为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卷二“四)。这年九月,她就成为大周圣神皇帝。长寿二年(693),菩提流志等译《宝雨经》时,还加进了“曰月光天子”于“摩诃支那国”,“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的话。这类佛教预言,是为武则天登上帝座和巩固帝位效力的。
关于“天枢”,《资治通鉴》卷二“五记:延载元年(694),“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黜唐颂周”。天枢高105尺,八面,各径五尺。上为径三丈的腾云承露盘,高一丈的四个龙人捧着火珠,天枢上刻着武则天题榜“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下刻武三思撰写的黜唐颂周的文字,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姓名。建立天枢颂德是武周的创举,将卍刻在天枢上,歌颂武周吉祥万德。岁月沧桑,天枢早就颓圮不存了。现在,武则天的陵前,矗立的是无字碑,究竟是自认功高盖世,文字难以表达;还是继位的唐中宗对她的功过难以评说,只好无言呢?
从考古发现的文物看,隋唐时期,卍字已经走出了佛经,成为曰常器物的装饰性主题。在铜镜的演化史上,从唐德宗到晚唐时期,流行过卍字镜。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福建德化屈斗官窑遗址,就出土了不少以卍为装饰的粉盒。清代卍字锦大边几何纹栽绒地毯,人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那上面连绵的卍字是不断头的。
随唐时期,佛经中的“卍”有时作“卐”,写法不一,有些混乱。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逆时针方向的卍和顺时针方向的卐,在 *** 是有区别的。藏传佛教以卐为吉祥标志,将卐写在庙门、墙壁及其它器物上。卍则是苯教崇奉的符号,藏语称卍为“雍仲”,意为“坚固”。苯教认为卍含有“固信不变”的意义,将卍写在庙门、墙壁、经书和宗教画卷上,有些地区的 *** ,在逝者的额上画一卍字。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巡礼的。卍和卐,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是类似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以占卜吉凶、祈福消灾、请神驱鬼、除病解厄等为主要活动。
在人类文化史上,卍与卐作为符号,很早就出现了。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有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00年的彩陶,其中有象征生育的女神陶象,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属马家窑文化的青海都乐县城东的柳湾基地,发现有130余种刻划符号,其中就有卐。学者们认为这些符号,是用来记事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廷艺术中,都可见到卐。玻里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马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早期曰耳曼民族共有的神祗托尔,是个雷神,卐是他的槌子。
流年似水,人类进入了20世纪。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更优良的人种,卐是雅利安人的符号;犹太人是低劣的人种,他在狂热地追求“种族纯洁”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二三十年代,他在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设计旗时,在红布上的白色圆圈中嵌上黑色的卐,作为反对犹太人的标志,1935年9月,它成为第三帝国的国旗和徽章。在红白黑三色的卐符旗下,纳粹的排犹运动,第三帝国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人类的浩劫。
卍与卐作为符号由来已久,覆盖的区域很广,许多民族都使用过它。
关于《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诗歌鉴赏?
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且眉伸
文中描写了作者晚年退隐后的闲适生活和抒发对艰辛往事的感慨。
横江词六首是几年级的古诗
《横江词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鉴海云职称天津的组诗作品。这六首都是写景诗鉴海云职称天津,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的景象。作品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品原文
横江词六首⑴
其一
人道横江好⑵,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⑶,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⑷,牛渚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⑸。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⑹。
其四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⑺?涛似连山喷雪来⑻!
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⑼。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
月晕天风雾不开⑽,海鲸东蹙百川回⑾。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⑿。[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横江鉴海云职称天津:横江浦,古长江渡口,在今安徽和县东南。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马当:即马当山,在今江西彭泽东北。《舆地纪胜·江州景物》下:“马当山在古彭泽县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像马形。舟船险阻,乃立庙。陆笠泽记曰:‘言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⑸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⑹峭帆:很高的船帆。
⑺浙江:此指钱塘江。
⑻来:一作“东”。
⑼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⑽月:一作“日”。
⑾蹙:驱迫。回:倒流。
⑿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1][2]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其一
别人都说横江好,我却说横江恶。
一连三日的大风能吹倒山,江中的白浪比瓦官阁的屋顶还要高。
其二
海潮向南而去,远至浔阳,牛渚山历来比马当山还要险峻。
欲渡横江又嫌风高浪险,愁似长江之水,长流万里。
其三
横江上西望长安,归路为大江所阻挡,向东而望,汉水东连着扬子津。
白浪如山哪里可渡,江上的狂风使船夫失色。
其四
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其五
横江馆的津吏上前来相迎,向我指着东边生起的海云说:
相公有何事这么着急过江?像这么大的风波是不能开船的。
其六
月出星天起大风,江雾不开,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鲸东游一样,压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惊涛骇浪冲击得三山摇动,先生不要渡河,还是回去吧。[2]
创作背景
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认为此六首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游历阳时,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2][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之一首诗开首两句“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猛风吹倒天门山”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像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第二首诗,开头“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两句写江上潮水和江边地势。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严评本《李杜全集》载明人批此诗:“‘险马当’三字尚觉生硬。后二句语不甚深 ,以无意出之却妙。”
第三首诗,“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两句说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鉴海云职称天津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鉴海云职称天津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第四首诗“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中的“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第五首诗开头“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两句叙事。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这中间显然省略了诗人向津吏说明欲过江的话,文字精练简洁。接着是津吏说的话。他问道:“郎今欲渡缘何事?”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无关指人的年纪,而是朝廷官吏通称。津吏问话尚未等诗人回答,当即断定:“如此风波不可行!”反映出说话之间,风浪已起,津吏凭自己观察天象和江浪规律的经验,下了这结论;也显示出津吏关心渡客生命安全的善良之心。此诗不仅写眼前事,用口头语,而且用人物手势、对话入诗,可谓绘声绘色。全诗一气呵成,语言爽朗,风格明快。
第六首诗“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两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说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鲸”是形容浪涛的。《木华海赋》云:“鱼则横海之鲸,突兀孤游,嗡波则洪涟踧踖,吹涝则百川倒流。”“惊波一起三山动”,用夸张手法表现江中波涛之险。《太平寰宇记》载:“三山,在升卅江宁县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绝,面东西,绝大江。”按《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二峰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公无渡河归去来”一句,前半是古乐府《公无渡河》曲名,后半是陶渊明《归去来辞》题名,李白用来组成新句,表达了江中浪险不能渡河之意,了无痕迹。
这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6][7]
名家点评
《李杜诗选》:杨(慎)曰:“太白《横江词》六首,章虽分,意如贯珠。俗本以之一首编入长短句,后五首编入七言绝,首尾冲决,殊失作者之意,如杜诗《秋兴》八首之分为二处,余抒正之。凡古人诗歌不可分,类似此。”
《诗境浅说续编》:《横江词》,即《子夜歌》之类。美人香草,皆词客之寓言。……诗固代女郎致殷勤临别之词,而诗外微言,喻名利驰逐之地,人哄而路不平。人情险巇,等于连云蜀栈,亦如涉江者犯风浪而进舟,太白之寄慨深矣。
其一
《瓯北诗话》: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如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只觉无理取闹。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昌黎之“巨刃磨天扬”、“乾坤摆礌硠”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青莲则不然。如“抚顶弄盘占,推车转天轮。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濛濛如沙尘”、“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皆奇警极矣,而以挥洒出之,全不见其锤炼之迹。
其二
《李诗选注》:朱谏注:“言横江与牛渚相对,乃在寻阳之下,马当之上。而牛渚之险,则又过乎马当矣 。横江欲渡,而畏风波之恶;一水牵愁,则有万里之长。愁与水俱无尽也。”
《李太白诗醇》:马当山横枕大江,风波恶。
其三
《李诗选注》:朱谏注:“此李白在横江而思归也。言横江西望长安,乃吾故乡。道路阻隔,不得归矣。然汉水自西而来者,乃入于横江,通乎杨子之津。水能东行而人不得以西归,反水之不如矣。且横江之浪,其高如山,那可渡载。风狂帆峻,是以愁也。”
其四
《李太白诗醇》:写出伟景如画。
其五
《李翰林诗范德机批选》:绝句一句一绝,乃其大本。其次,句少意多,极四韵而反复议论。此篇气格合歌行之风,使人咏叹而有无穷之思,乃唐人所长也。诸家诗非不佳,然视李、杜,气格音调绝异,熟读自见。
《升庵诗话》: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愁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
《批点唐诗正声》:风骨飘然,是何等意兴,何等音节!反复读之,令人悲慨。
《增订唐诗摘钞》:此诗四句一气,其意言内已尽,而言外更无尽,是绝句之一流。
《唐诗笺要》:此篇与《少年行》,俱是乐府妙境,常言俗语,古意盎然。朱子所谓“如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者。
《唐宋诗醇》:梁简文《乌栖曲》云:“郎今欲渡畏风波”,白用其语,风致转胜,若其即景写心,则托兴远矣。
《唐诗笺注》:质直如话,此等诗最难,如《山中答人》及《与幽人对酌》等,都是太白绝调。
《诗法易简录》:全是本色。横江之险,只从津吏口中叙出。“缘何事”三字,更有无穷含蓄。绝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托津吏劝阻,意更佳。
《李太白诗醇》:赵秋谷曰:“横江馆前”一首,此乐府也;“问余何事”一首,此古诗也。翼云云:既讶他“欲渡”,而又问云:因何急事要去也?又手指江曰“如此风波”,正与“向余东指”句应。“不可行”,是固沮其行而深戒之辞。
其六
《唐诗解》:此津吏盛陈风波之恶而直劝其归、亦赋而比也。[8]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更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9]
李白像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46人次讨论 46帖子
李煜最为口语化的一首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却仍惊艳千年
钰姐的书屋
赞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人物」王枕美作品鉴赏
艺术大家频道
赞
古代文学史与李白
山高月小曹富贵
赞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拓展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教育先行于时代发展
赞
李白山水诗中的“另类”——钟教授陪您读古诗词(19)
小楼听雨诗词
赞
古代文献资料专题“水路”的写作
找工作的小王
赞
安徽这个小县城不简单,诗仙李白竟七次到访,最终长眠于此
江涛视觉
赞
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是波塞冬,那我们中国神话里的海神是谁呢?
夜话诗情
赞
五代时的一首小令,摈弃香艳,其中一联工丽哀婉,情深意长
唐音宋韵
赞
杜甫像黄河,李白爱长江?这首诗让你知道李白对长江的真实感情
刘悟空学诗词
赞
查看更多
纠错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3-287
[3] 安旗.李白《横江词》新探[J].唐代文学论丛,1982(01).
模拟当导演!拍的之一部电影,上映2天票房破26亿
票房大卖王绿色版
立即下载
票房大卖王绿色版广告
2022奢侈品男装排行榜,只需百元就买到,还支持免费试穿!
升聚时尚奢品男装广告
智慧商企_移动e企-智慧商企解决方案
移动e企_整合门禁打卡,云上办公,文件共享,视频会议,办公WIFI,打造一站式智慧商企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点击了解详情。
中国移动广告
《唐诗别裁集》收录的李白诗作
详情
古风五十九首
《古风五十九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五十九首诗内容继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和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的传统,或言
古风·齐有倜傥生
《古风·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
古风·君平既弃世
《古风·君平既弃世》是诗仙李白在盛唐时期的五言古诗。首二句点明严君平的隐士身份,指出他的不仕,不单是自己的选择,朝廷、官
古风·天津三月时
《古风·天津三月时》是唐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作者借此诗表达了功成身退的观点,这是道家的思想,也
古风·胡关饶风沙
《古风·胡关饶风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主题是批评国无安边的良策,也无胜任的良将。全诗二
古风·登高望四海
《古风·登高望四海》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九首诗。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
古风·八荒驰惊飚
《古风·八荒驰惊飚》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八句四十字,写安史乱起,天下惊扰,明皇逃蜀,百姓担忧。该诗前四
古风·桃花开东园
《古风·桃花开东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四十七首诗。全诗十句,前四句叙述,后六句议论,其中末二句
拟古十二首
《拟古十二首》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此组诗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亦不统一,反映的思想也很复杂:有写行旅之苦的,也有
沐浴子
《沐浴子》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虽没有直接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却反用《楚辞·渔父》,别具匠心地设置一
子夜四时歌四首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之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
短歌行
《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且两鬓成霜,凡
妾薄命
《妾薄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依题立义”,通过叙述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由得宠到失宠之事,揭示了封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
长干行二首
《长干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 *** 子的生活与情感。之一首诗描绘
查看更多
既往无咎
阅读 6万
点赞 9
大家还在搜
高三语文怎么提高
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语文答题技巧高中模板
高三语文选择题窍门
语文答题 ***
小学生作文
唐诗三百首早教
六年级上册语文下载
广告
超人气颜值主播,点击近距离互动
相关推荐
李白《横江词六首》,吸取了江南民歌格调,且生动形象、富有气魄
巴娜木说美食
63
杜甫像黄河,李白爱长江?这首诗让你知道李白对长江的真实感情
刘悟空学诗词
71
诵读唐代李白的《横江词》,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
蜗爱古诗词
7246
希腊神话里的海神是波塞冬,那我们中国神话里的海神是谁呢?
夜话诗情
160
横江词六首_相关七言绝句
夜下征虏亭
唐代李白作五言绝句
查看词条
清平调词三首
属七言乐府作品
查看词条
白云泉
白居易七言绝句
查看词条
山行
唐代杜牧的七言绝句
查看词条
少年行二首
盛唐李白著组诗作品
查看词条
杜陵绝句
唐代李白创作五言绝句
查看词条
咏华清宫
宋杜常所作七言绝句
查看词条
秋下荆门
唐代伟大诗人的作品
查看词条
忆钱塘江
李觏著七言绝句类
查看词条
华清宫三首
崔橹创作的七言绝句
查看词条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唐代李白创作七言古诗
查看词条
李白山水诗中的“另类”——钟教授陪您读古诗词(19)
小楼听雨诗词
74
《相见欢》一词体现了李煜粗服乱头的词风,有一份不可解之情
爱很简单我崇拜你
57
归樵:一诗一得(121-130)
小楼听雨诗词
237
“诗仙”李白真正的魅力是什么呢?试论李白的“天真”本性!
文化点心铺
145
刘禹锡的一首律诗,短短40个字,水平高超,最后两句当真扎心
品诗赏词
159
与其在家当肥宅,不如来这里踏青
姑溪文旅
20
「知人论世」李白生平及诗歌风格
精品小讲堂
519
古代文学史与李白
山高月小曹富贵
69
古代文献资料专题“水路”的写作
找工作的小王
111
万物兴歇皆自然,谁挥鞭策驱四运
肥牛驾到
83
李白才气纵横,一生流传987首诗于世,这些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时间可以变得更有
78
厉害!马鞍山的太白楼要上央视《百家讲坛》啦!
澎湃新闻客户端
59
王国维为什么说《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呢?
老街味道
171
2021当代优秀书画名家——王枕美作品欣赏
艺术大家频道
144
盛唐之下的张九龄: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
挖史人
52
安徽这个小县城不简单,诗仙李白竟七次到访,最终长眠于此
江涛视觉
75
五代时的一首小令,摈弃香艳,其中一联工丽哀婉,情深意长
唐音宋韵
58
词人因一首词而死,但留下一个千古名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老沙侃文化
58
「百年辉煌·百年书画传承人物」王枕美作品鉴赏
艺术大家频道
126
孩子“写景作文”不会写,肯定是李白的诗没背够
啊辞文化
28
厉害了!马鞍山的太白楼要上央视《百家讲坛》啦!
澎湃新闻客户端
50
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叹钱塘美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小咪畅玩
25
古代汉语修辞:描绘性的比喻
古代汉语学习
122
唐代李白《登新平楼》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小学语文教育网
111
这十二位美女曾救过大禹,李白都写诗赞美!
鹏程读经典
4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拓展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教育先行于时代发展
226
诵读唐代李贺的《帝子歌》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01:23
蜗爱古诗词
7709
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小崔爱文化
82
诗行天下|九华山: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诗享书局
113
草书:文天祥诗《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02:08
书法的乐趣
6225
气势不输王之涣,诗人畅当登鹳雀楼赋诗: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来点悦读
67
旧史新说一一一穿越唐宋、携手李白苏轼游大宋
一方漫谈
45
杜甫《醉歌行》诵读:“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史家之韵贡献者
该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