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是双一流吗
一、天津大学是双一流吗 天津大学是双一流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也是中国之一所现代大学。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二、天津大学简介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之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 类高校。
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热情关怀和有力支持, *** 、周恩来、 *** 、 *** 、胡 *** 、******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83.6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整洁,景色优美,被誉为花园式学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万市民前来参观。学校卫津路校区有两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北洋园校区有一座4.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两校区馆藏书刊总量近300万册,另有多种音像资料、微缩资料1.45万种,电子数据库86个。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万平方米建设,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园校区传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风貌,同时充满和谐、智慧的现代气息。
现有教职工472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入选者92人,天津市“”入选者219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2人,“973”首席科学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领军人才入选者27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8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846人,教授779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硕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优先”、“质量之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综合培养,不断加强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了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7种(参编2种);并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2017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59%。
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64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 档、4个学科进入A档(2%-5%)、9个学科进入A-档(5%-10%)。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进入前5%的学科数增加3个,进入前10%的学科数增加8个。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由我校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2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7 年,学校科研成果日益显现,4 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 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 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 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6 项专利获天津市专利奖。2017年,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实到科技经费总量26.7亿元,获批重点研发计划15 项,排名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5 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68 项。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发展壮大,社科项目立项数量提升、研究领域多元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 项,4 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据2017年中信所发布数据, 2016年度我校SCI收录论文3095篇, EI收录论文3617篇;据学校图书馆数据,2017年我校SCI收录论文数3531篇。学校科技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与省、市、区新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个, 新增校企联合研发机构10个,目前已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66个。加强区校科技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滨海工业研究院、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和山东研究院等异地研究院建设,切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天津大学建校122年来,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建国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学校友在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 ——“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各类留学生3046人,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210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和法国尼斯大学孔子学院。
在世纪之初,学校制订了面向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天津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教务处 ***
天津大学教务处 ***
天津大学在哪里
天津大学生创业补贴优惠政策及扶持标准
天津大学有几个校区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天津大学招生办 ***
天津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和申请方式流程 ;
天津大学为何未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成历史 *** 汇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了深刻变化,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就对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崭新思维和深度思考,是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积极回应,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天津大学作为中国之一所现代大学,聚焦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探索工程教育的新范式,率先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开拓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实现“新工科”由 1.0向2.0的跨越,引领新工科建设新方向,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
强化责任担当 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天津大学有着长期的工程教育办学基础,学校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新形势对高等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工作的关键能力之外,更加注重培育他们在实现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近年来,不断探索了“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以工程伦理为抓手,通过课程思政来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课堂上,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海燕”水下滑翔机作为生动的案例,给学生讲述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国之重器”科技成就案例为联结,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的行业领军者和变革者,将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学类专业课程,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
“《设计与建造》课程中,将智能小车循迹与重走长征路相结合,我们在小车从零到有的过程中,深感长征先辈万里一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我作为新时代学子,立志要学用结合,科研攻坚,为努力解决国家重大卡脖子问题努力,走好新时代‘浓缩在智能路中的新长征’!”2019级未来技术学院智能机器平台学生李垚臻说。


在天津大学,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成为卓越工程师是否“卓越”的标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抓住“爱国奉献”这一天大传统,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同时,系统建设以“家国情怀”为引领,以时代责任为使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有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能力,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跨文化理解能力,有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的卓越工程师。
学科交叉融合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藩篱
新工科之所以“新”,就在于“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模式,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师。“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需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学生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要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天津大学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整个课程体系由项目与课程形成“课程元”,各“课程元”以课程内项目、课程组项目、多学科团队项目、科研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研发项目“三类五种项目”为主链形成一个紧密关联的整体,更加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学生的创造和创业,强调毕业生支撑新兴产业,创造产业新领域。
学校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起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这些平台不再是某一个学院,也不是简单的各个学院或者学科的课程罗列,而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突破学生知识领域的局限,整合了多个学院、多个学科的资源,科学梳理知识图谱和逻辑链条,以项目为‘链’,把课程模块、课程内部各模块有机串联起来,重构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学院、学科、专业的壁垒,推动专业知识融合贯通,与传统的学院形成矩阵式架构,构建跨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不同的主体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涉及多个专业的“建筑行业国际化设计人才培养平台”,4000余平方的创客空间,同时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几十个班开放,打开教室的围墙,打破学科的藩篱,培育了“可持续建成环境”、“韧性城市”等多个研究方向,让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格局更为开放。

通过通专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广泛实施项目式教学,推动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课堂层面。“在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同学《设计与建造》这门课程中,不同学院十多位教师将原来十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把老师们最擅长的 *** 起来。”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孙涛说。教师讲授、学生实践、师生研讨,演讲、合作、交流、实践等全过程多维度评价,设计实践物流寻迹小车项目,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模式,让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同步,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工科的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的方式,真正在课程中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载体,可以在载体的 *** 过程中,实现了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所用到的知识再去进行深加工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更直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天大已经着手设计建设多个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校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未来健康医疗平台、未来智慧化工与绿色能源平台、未来建成环境与建筑等,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些平台上推进“产学-校企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国际培养融合”“教-研-学融合”,将学校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一个整体链条,并与书院制和导师组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格、思维、能力和知识。
天津大学的两院院士有哪些
截至截至2015年12月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天津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分别是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余国琮、彭一刚、姚建铨、周恒、张春霆;
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分别是天津大学杨祖国的职称:曹楚生、沈家祥、陈予恕、钟登华、苏万华、王静康、叶声华、余贻鑫、邹竞。
1、余国琮
余国琮,著名化工蒸馏专家。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东台山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返回祖国,1952年起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
2、彭一刚
彭一刚,1932年9月3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
1950年彭一刚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52年随校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再调整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1953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得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
3、曹楚生
曹楚生(1926年6月-2017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48 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组。
曹楚生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原水利部天津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教授。
先后参与或主持设计了中国之一座钢筋混凝土高坝——佛子岭水库工程、黄河上之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盐锅峡水电站、中国之一座大型碾压式堆石坝——碧口大坝;
中国之一座大型混合式蓄能电站——潘家口水利枢纽工程。1956年获评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90年获首批“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2017年11月19日,曹楚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4、沈家祥
沈家祥 (1921年11月11日 —2015年7月30日),江苏扬州人,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家,著名制药工程专家。
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
研究雌性酮全合成成功、三烯高诺酮成功;证明了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是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
2015年7月30日5时5分,沈家祥在天津逝世,享年94岁。
5、王静康
王静康,女,1938年4月9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工业结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国家工业结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
1999年王静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天津市道德模范、等称号。2017年11月,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王静康在化工结晶科技领域研究的主要方面为熔融结晶技术开发与工程化、溶液结晶技术与系统工程、反应结晶集成技术 与模拟放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大学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