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有没有职称

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的。

微信号:ZZCM-003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申报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助理文物保护工程师:

1、大专以上或同等学历者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

2、中职以上或同等学历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从事相关工作一年以上者。

3、中职或同等学历,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特别优秀者。

二、文物保护工程师:

1、已通过助理文物保护工程师资格认证者;

2、本科以上或同等学历者;

3、大专以上或同等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两年以上者。

4、大专或同等学历,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特别优秀者。

三、高级文物保护工程师:

1、已通过文物保护工程师资格认证者;

2、研究生以上或同等学历者;

3、本科以上或同等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两年以上者;

4、大专以上或同等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三年以上者。

文博专业,职称评审条件是啥?

文博专业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文博事业贡献力量。

 三、具备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四、文博专业人员申报各层级职称,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外,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一)助理馆员

1.基本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或者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文博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法规。

2.基本具备从事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各项日常基础性工作。

3.具备硕士学位;或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1年见习期满,经考察合格;或者具备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文博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或高中毕业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从事文博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

(二)馆员

1.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文博行业发展现状,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内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本专业工作。

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或者能够较为熟练解决常见的技术问题、取得某些技术成果;或者作为参与人完成一定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能够独立承担部分工作。

3.具有指导助理馆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4.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取得助理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2年;或者具备其他学历,取得助理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4年。

(三)副研究馆员

1.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具有较深的研究或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是专业领域内的骨干人才。

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具有创新性和行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或者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参与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或者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若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

3.具有培养、指导馆员、助理馆员开展专业研究或实践操作的能力。

4.具备博士学位,取得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2年;或者具备其他学历,取得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5年。

(四)研究馆员

1.科研工作能力强,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相应学术、技术领域有独到见解,能够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或指导完成重大科研任务、工程或项目,在专业领域内起带头作用和指导作用。

2.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文物考古、文物利用等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或者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成功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重大影响力的技术成果;或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完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或项目。

3.具有指导、培养副研究馆员、馆员等开展专业研究或实践操作的能力。

4.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取得副研究馆员职称后,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满5年。

本文转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文物、博物馆工作科学研究人员定职称升职称试行办法

之一条 文物、博物馆工作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职称定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四级。第二条 文物、博物馆工作各级研究人员必须拥护中国 *** 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 *** 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第三条 文物、博物馆工作科学研究人员的定职、升职,应当以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为主要依据。同时,也必须适当考虑从事专业工作的资历。第四条 定职与升职的业务标准

一、研究实习员

高等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工作期满一年, 具备下列条件者, 可定为研究实习员:

1.具有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古代文物或革命文物的基础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初步掌握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和资料调查汇编的 *** 。从事考古工作的要具有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田野考古的 *** 。

2.在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能够写出一般的科学论文或调查报告;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应能草拟陈列设计方案;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应能写出一般的清理发掘简报。

3.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水平,能阅读一般的历史古籍,会使用本专业的工具书,并粗通一门外文。

二、助理研究员

1.具有本专业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治学态度谨严。掌握较丰富的专业资料,或对某一种古文物有一定的鉴定水平。

2.具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写出过一些较好的论文或调查报告。从

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应能独立从事陈列设计工作,熟练地完成所承担的设计任务。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应能严格按照科学操作规程,独立进行古墓葬的发掘和古遗址的试掘工作。

3.能够借助字典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应具有较高的古代汉语水平。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人员,应当懂得本专业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

三.副研究员

1.对本专业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治学态度谨严。

2.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专门研究,写出过水平较高的论文与专著,或对某种古代文物有相当的鉴定水平。

3.对博物馆陈列中某些重大问题,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绩显著。从事考古工作的,要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能主持较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

4.能够培养青年研究人员,指导专题研究或博物馆陈列的设计工作。

5.熟练地掌握一门或两门外国语。

四、研究员

1.对本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学术上造诣较深。

2.对本专业的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或对某一种古文物有很高的鉴定水平,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声望。

3.能指导博物馆陈列的总体设计或科学研究工作,在培养科学研究人材方面成绩显著,对文物、博物馆事业有较大的贡献。

4.外国语要求与副研究员同。

(各级研究人员的外语要求,对老的专业人员目前可不列为必备条件)。第五条 科学研究人员在本专业上工作成绩卓著或有特殊贡献者,可以越级提升。研究实习员的工作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经过考核、评定,长期不能晋级者,可以根据本人志愿另行分配其它适当的工作。第六条 科学研究人员职称的定职或升职,应当在党委领导下,贯彻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并组织学术委员会(包括社会上的专家)进行考核评定。

研究实习员的确定,由各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批准(包括地、县一级文物机构),确定和提升为助理研究员由本单位评定提名报所在省、市、自治区文物局(文化局)、文管会批准,确定或提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由各单位考核评定提名。副研究员报请所在省、市自治区文物局(文化局)、文管会审核转报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备案;研究员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各直属单位的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由各单位审核批准,确定和提升助理研究员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备案。确定或提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由各单位评定提名报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第七条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专业干部可按本办法确定职称。在文物系统工作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应参照有关方面的规定,确定相应的职称。

文物博物中级职称难评吗

难。中级条件要求很严格,这是因为各级职称或专业任职资格是体现人才专业性的具体证明,每年有这么多的人参评中级工程师,肯定要对人员条件进行把关,没有一定的实力肯定是不行的,至于说能不能通过评审,其实更多还要看你前期到后期的准备是如何,你了解的越清楚,评起来就越有把握。

博物馆技术、管理职称对应

文物博物馆专业的职称按照级别分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

在职称的评选中,主要以学历、工作实绩、发表论着、计算机、外语能力和年度考核作为考核标准。

评选人资质审核则具体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等相关文件执行。

南开考古系的导师介绍

南开大学没有考古系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最接近的是历史学院下面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1.刘毅 (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历史

个人简介

刘毅,男,1964年3月生,天津市人,无党派。1983年7月天津一中高中毕业;1987年7月南开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1993 年6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汉城梨花女子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7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2001年改为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工作,历任助理馆员、讲师;1995年1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被遴选为南开大学第三学术梯队成员;2001年12月晋升教授。1998年10月至1999年9月任历史系主任助理;1999年3月起任博物馆学专业主任。2002年3月出任历史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5月复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是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带头人。

历年来开设过的课程有:“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曾名“中国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上本科生);“中国陶瓷考古研究”、“中国古陶瓷鉴定概要”、“文物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汉唐明清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中国文物文献学概论”(以上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研究”、“汉唐宋明帝王陵墓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国陶瓷考古研究”、“唐宋元瓷器专题研究”(以上博士研究生)。其中 “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文物学概论”两课程在1995-1997年南开大学课程建设评估中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古代陶瓷器”课程于2004 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2006年被评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2007年,获首届南开大学“良师益友”奖;2008年,获第四届“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奖”。

招收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以及明清宫廷生活史的教学和研究,对于唐宋元陶瓷考古、宋明清帝王陵墓制度、明清宫廷典章制度等方面尤为关注。出版过《明清皇室》(紫禁城出版社,北京,1997年)、《明清宫廷生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瓷器鉴定自学教程:瓷器鉴定三十讲》(万卷出版社,沈阳,2005年)、《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讲义》(新星出版社,韩国汉城,2006 年)、《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10年)等个人著作;参与过《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文物鉴定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集体著作的写作。主编“南开文博书系”于2010年5月起由南开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历年来,在《考古》、《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文物天地》、《华夏考古》、《中原文物》、《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原名《江西文物》)、《景德镇陶瓷》、《东南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东方博物》、《福建文博》、《北方文物》、《文物研究》、《文物季刊》、《四川文物》、《河北陶瓷》、《博物馆研究》、《南开学报》、《南开史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历史月刊》(中华台北)、《东洋学研究》(韩国汉城)、《东北亚研究》(韩国釜山)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国(境)内外专题论文集中发表过中国陶瓷考古、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70余篇,其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他文章30余篇。

所著《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于2007年获“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更佳论著奖”,2008年先后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年11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后改名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学术委员、常务理事。2000年8月起受聘为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2002年4月出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2002年9月当选为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1月被聘为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开大学)重大项目《汉到明墓葬所见民间信仰暨近现代华北民间信仰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清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国家文物局“2009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明代藩王陵墓调查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重大项目《宋代墓葬研究》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马工程”人文社科重点教材《中国文物学概论》的编写(首席科学家)。

2.刘尊志 (教授)

研究方向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刘尊志,男,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汉族,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汉考古学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与郑州大学,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博士后。1995-2007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博物馆考古部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今,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师。

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另对中国古代石刻、田野考古等有相关研究。主讲博、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十门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参与《中国考古学·秦汉卷》等著作六部。具有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主持和参与数百座古墓葬及十余处古遗址的发掘,发表考古发掘简报近二十篇。

讲授课程:

讲授5门本科生课程:《中国考古(上)》(38学时)、《物质文化史(2-1)》(38学时)、《中国古代石刻》(38学时)、《田野考古学通论》(38学时)、《文博应用技术》(58学时)

2门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2门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40学时)、《田野考古学》(40学时)

1门博士课程:《秦汉考古专题》(40学时)

共计10门课程。

3.贾洪波 (教授)

研究方向

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个人简介

1967年生人,籍贯河北怀安。1991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先秦部分),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建筑

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与物质文化,青铜器研究与鉴定

4.程平山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

个人简介

程平山(Cheng Pingshan)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从事中国考古学与古史研究。主要研究课题:中国考古学文化与古史研究、聚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年代学、艺术与宗教等。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研究、先秦两汉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 *** 、中国考古学通论、文博应用技术(田野考古 *** 论、考古绘图和考古测量)等。

5.袁胜文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

个人简介

袁胜文,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安岳。1992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陶瓷考古、中国古代玉器、秦汉物质文化的研究,主讲“中国古代玉器”和“秦汉物质文化”等本科生课程。

6.陈畅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先秦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

个人简介

陈畅,女,1980年12月生人,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200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应聘为历史学院教师,确定为讲师职称。2013年评为副教授职称。 2014年1月进入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修。

讲授课程:《西方博物馆历史与理论》、《西方考古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7.黄春雨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论博物馆学中外博物馆比较研究

个人简介

黄春雨,1962年2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市人。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博物馆》、《南开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任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评审专家库专家,承担《国家博物馆功能与选址》等国家级研究项目。

[天津市]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天津市文物博物职称评定